电瓶车新国标拟增加北斗定位和实时通信 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h
【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拟增加北斗定位和实时通信 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25km/h】非常关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《电瓶车安全技术规范(征求意见稿)》9月19日正式公布。与现行标准相比,这次的“新国标”做了一些方面的改进和提升。其中,在提高防火阻燃性能方面,加严了与电池非间接接触的非金属材料等核心部件的阻燃性能要求;在更好保障消费者骑行安全方面,从技术上确保最高设计车速无法超过25km/h,加严制动距离要求;将铅蓄电池车型的整车重量限值由55kg放宽至63kg,提升实用性;此外,还增加了北斗定位及通信功能,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瓶车所在经度、纬度、蓄电池状态等关键安全信息,并对车辆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识别,必要时可通过通信网络发送报警信息。
备受关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《技术规范》)9月19日正式公布。与现行标准相比,这次的“新国标”做了一些方面的改进和提升。其中,在提高防火阻燃性能方面,加严了与电池直接接触的非金属材料等关键部件的阻燃性能要求;在更好保障消费者骑行安全方面,从技术上确保最高设计车速无法超过25km/h,加严制动距离要求;将铅蓄车型的整车重量限值由55kg放宽至63kg,提升实用性;此外,还增加了北斗定位及通信功能,方便消费者实时了解电动自行车所在经度、纬度、蓄状态等关键安全信息,并对车辆异常情况做识别,必要时可通过通信网络发送报警信息。
按照国务院全国电瓶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部署,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、应急管理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消防救援局,开展《技术规范》修订。与现行标准相比,本次征求意见稿做了一些方面的改进和提升。
在提高防火阻燃性能方面,《技术规范》完善对的阻燃要求和试验方法,减少塑料件使用,以降低火灾风险、减少火灾荷载和有毒气体释放量;要求整车编码应采用耐高温永久性标识,便于加强全链条监管和火灾事故溯源调查处理。
在更好保障消费者骑行安全方面,《技术规范》对电动机性能做出要求,从技术上确保最高设计车速无法超过25km/h,同时加严制动距离要求。
在调整脚踏骑行装置和整车重量限值方面。《技术规范》考虑到脚踏骑行功能在实际使用中频率较低,允许生产企业自行决定是否安装脚踏骑行装置;同时,适应消费者出行半径扩大和续行里程需求,将铅蓄电池车型的整车重量限值由55kg放宽至63kg;鼓励电瓶车安装后视镜。
同时,完善蓄电池、控制器、限速器等的防篡改要求和方法,防范非法改装;确保实现充电器、蓄电池、控制器之间的互认协同,大力推行“一车一池一充一码”,不给非法篡改留空间。
值得关注的是,《技术规范》增加对电瓶车企业生产装备和检测能力的要求;要求车辆必须具备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。
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,这次《技术规范》公开征求意见将持续1个月,将根据收到的意见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,加快推动审查、报批等工作,争取尽早发布。“新国标”正式发布之后,会给予生产企业6个月的过渡期,用于设计、生产新产品。此外,还多给了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,便于商贸流通企业消化按照老标准生产的库存车辆。未来新标准实施后,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不得再生产、销售或者提供。消费者目前已经购买和使用的存量电动自行车不受影响。
我国是全球电动自行车生产、消费大国,社会保有量超3.5亿辆。2023年,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的助动车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738家,年产量4228万辆,近五年产量年均增速为11.8%。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短途出行的基础通工具。
虽然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龙头骨干,但仍有不少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和设计能力,甚至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劣质原材料、缩减检测项目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尤其是火灾风险突出、违规篡改现象普遍,威胁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从近几年发生的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事故看,很多的起因都是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出现温度异常,但使用者没有及时发现,未能第一时间切断电源,导致引发火灾甚至爆炸。此外,电动自行车被盗也是困扰消费者的重大痛点。
对此,本次《技术规范》增加了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的要求和方法。其中北斗定位模块可以记录电动自行车当前所处的经度、纬度等信息,并通过通信模块实时反馈给用户,一旦发生被盗情况,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助力消费者第一时间找回车辆。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可以将车辆异常行驶状态以及蓄电池电压、电流、温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及时发送给消费者,提醒消费者识别和处置异常安全问题,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风险隐患。
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,据介绍,目前,我国已出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等多部相关法律法规,各类数据平台都需要严格遵守和执行,完全能够确保个人隐私和得到有效保护。
《技术规范》一方面对材料的阻燃性能作出更严格的规定;另一方面增加了“电瓶车在非必要条件下不应使用塑料件,使用塑料材质部件总质量不超过整车质量5.5%”的要求。
由于电瓶车存在不少违规篡改,导致最高车速、蓄电池电压、电动机功率等技术指标超出现行标准,成为电瓶车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。
“车速过快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。”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表示,如果车速过快,一旦遇到紧急情况,骑行人做出相应避险动作的时间很短,刹车距离也会相应变长,很容易与其他交通工具或行人发生碰撞,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侧滑、摔倒等失控现象。
因此,本次《技术规范》对电动机性能做出要求,确保电动机在输入电压达到最大时车速也无法超过25km/h,不给非法篡改最高车速留下空间。同时,允许电动机短暂地输出较高扭矩,让车辆能够应对短距离爬坡、载重等情况,满足消费者正常骑行需求。
新标准实施后,对提升电瓶车产品供给质量、降低火灾风险、减少交通事故隐患等会起到明显作用。整车智能化以及续航能力提升可以优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。防篡改措施的进一步加严将有利于行业规范发展。
目前电瓶车主要使用铅蓄电池和锂电池,但铅蓄电池因能量密度低、体积大、重量重,目前整车只能装配48V12Ah的小容量铅蓄电池,整车重量限值放宽后,用户可以在、钠电池、铅蓄电池中,根据自己对产品的需求多一些选择。特别追求续航里程的可以选择锂电,追求耐低温还能支持快充的可选择钠电池,追求经济适用的可用铅蓄电池。
从成本上看,对脚踏骑行功能不再做强制要求,同时大幅减少塑料配件,也能够减少资源浪费,降低整车生产成本。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综合来看,新标准实施后电瓶车生产成本将基本保持稳定,终端市场价格不会明显波动。同时,对行业而言,新标准增加生产企业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,明确了电瓶车关键工序的生产能力、检验检测和质量控制指标,能够推动行业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装备水平,提高行业发展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