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一般的中国制造!这个人用竹子造了一辆自行车
给你几根刚砍的毛竹,让你纯手工造一辆能骑的自行车,还要求有车篮、有刹车、有链条,更要满足坚固美观,你能做到吗?
相信大家和杭州君一样,都会说“NO”!但自行车背后的男人53岁的余允省,只用了80个小时就做到了。
这几天,余允省一做完,这辆竹制自行车就被高价定走了,据说价格可以买好几辆真正的自行车了。
老余说,他花了38年才做到用80个小时制造一辆自行车。不忘初心,用一辈子坚守一件事,老余的故事值得每个人一读。
位于淳安县西南部的大墅镇,有着“杭州最美竹乡”之称,这里有连绵青山和茂林修竹,老余的家就在这。竹篮竹筐、竹匾竹床、竹椅竹凳、竹筛竹箩曾几何时,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全靠竹匠制造,手艺人也以此谋生。
从小,老余就看着这些匠人们做竹艺长大,聪敏的他,放学之余就跑去偷学。在老余15岁的时候,由于家里拿不出钱供他读书,老余辍学了。“那我就去做个竹匠吧!”和父母说完人生梦想的第二天,老余就拜了镇里的一位老艺人为师,专心学习竹匠手艺。
“学竹匠手艺很苦,天麻麻亮,我就得起床干活,直到天黑才歇手,一年四季除了农忙时节,我几乎都跟着师傅在外上工。“老余说,最难学的就是劈篾这项基本功,光学这一项就花了两年。
“每天手都会被毛竹和篾刀划开,经常是旧伤未好,新伤就来,学不好,还会挨打,眼泪只能憋下去。“由于常年握篾刀,老余的双手早已伤痕累累,特别是左手已经没办法伸直了。如今,只要十分钟,一截碗口粗的竹子经过老余的加工,就能变成72根细竹丝,达到“篾如发丝”的境界。
跟随师傅学习的三年,老余几乎是没有薪酬的,但老余已经很知足了,至少吃饭问题已不要家里负担了。
“我们师徒二人走南闯北帮老百姓做粪箕、菜篮、背篓,大家对我们都很尊敬,管吃喝,每天还给一包烟。”老余说,在当时,每天能帮师傅赚到一块钱,已经是非常高薪的职业。“当时的村干部一天只赚到4毛钱!”
由于勤快好学,短短3年内,老余就学成了师傅的全部手艺,小到一个竹杯,大到一个竹筛,老余都能熟练驾驭。
“那个时候大墅全镇有近百个竹艺匠人,为了不和这些老师傅抢饭碗,我选择去更远的地方找活干。”老余说,365天中有360天在别人家里干活,每天能赚1块5,一年能赚500块。“不要小看这500块,当时从未听说过哪个职业能赚到这么多!”
“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日用品都是竹子造,比如喝水的杯子、淘米的米筛等等,每个人生活不能离开竹匠。”在干了7年竹匠后,老余攒够了老婆本,终于娶上了媳妇。“村里邻居都羡慕我,说我收入高,说我日子过得好。”谈到那时的竹匠生活,老余的眼里满满都是幸福。
90年代,对于竹匠来说,一定是个分水岭。“家家户户的桌上渐渐多了塑料杯,洗脸的盆子也换成了铁的,找我们做工的人慢慢地少了。”老余说,由于一年大半时间都找不到活做,很多竹匠师傅也纷纷改行了,有的选择出去打工,有的选择干起了泥瓦匠。
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样,老余也不得不去工地干杂工来养家糊口。“那段日子过得很艰难,每天饭也吃不下去,晚上也睡不着觉,过去那些讨好我的常客,也不来找我了。”
竹匠地位的骤降,让老余心里非常失落,但有一点,老余心里很坚定,那就是:竹匠手艺绝对不可以丢,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。每天做完工回来,老余还会花一两个小时,练练竹匠基本功,钻研下新技艺。
杭州君还是要回头说说这辆竹制自行车。“最难的就是自行车的链条,链条上每段竹子都要手工磨得一样粗,不然容易掉链条。”老余说,做自行车的80个小时里,一半以上时间都用在打磨链条上。
为了迎接G20,老余还特地花了16天做了一艘“G20船”,船上所有的美丽花纹都是老余纯手工编出来的,寓意是希望家乡像这艘船一样扬帆远航。“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,希望竹匠这门技艺像船一样航行的更远!”老余说。
“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,镇里竹匠艺人不超过50个了,三分之二都在60岁以上,最小的也到50岁了。”对于竹匠的未来,老余非常担心后继无人。
令老余看到希望的是,近几年,大墅镇日渐重视竹匠传统技艺的传承,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,比如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毛竹深加工、建立手工艺品合作社,积极引进毛竹精深加工公司,建立竹制手工艺品电子商务平台等。
目前,大墅镇有毛竹4.3万亩,引进4家竹制品加工公司,专业生产竹地板、竹席、竹制手工艺品等,争取到2017年,大墅还将努力形成5个竹扫把专业村,打造年产30万把规模的竹扫把产业。
去年,大墅镇还特地找到老余,让他参加镇里举办的竹制工艺品大赛。首次参赛,老余编的竹篷船就一举夺得一等奖,拿了镇里的奖金不说,竹篷船被网店放在网上出售后,很快就被高价拍走了。
“过去竹匠赚得是劳务费,现在在网上直接卖竹制品,利润更多了。”如今,隔三差五,老余就做点竹制手工艺品放在网上卖。
“7月16日,我们镇将举办大墅底下好乘凉旅游节庆活动,我也要现场表演竹匠技艺,希望更多的人来看看美丽大墅。”在老余眼里,仿佛又看到了竹匠昔日的辉煌,仿佛又找到了曾经的那份职业自信。